每年这个时候,学校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拿到了自己的Offer,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即将结束,所谓走向社会,对于每一个毕业生来说,这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。
我们还是按着我们给自己定的规矩,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关毕业生的专题。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,我所接触到的信息可能更丰富一些,这其中一是我们增加新鲜力量的需要,几地的编辑部里来了不少实习生,另一个原因是为筹备中的新杂志储备人才,接触了大量面试的应届毕业生。接触得多了,反倒不容易像每年那样总结出一个鲜明的特色,然后勾勒出一个毕业季的特点—可能每年都是如此,只是有时我们过于粗心或者过于希望它简单化了。面对几百万毕业生的时候,你可能会很容易看到数据中的规律,但当你面对他们中的每个个人的时候,你会发现太多的不同。这对我们来说应该算作一个提醒:不能忽略个体传递的信息。
比如这组报道中提到的邹广平面对中粮集团,也许它在某个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中,会被简化成“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更青睐于国有大型企业”,而我们会再次提醒国有企业对人才可能不是太重视,还会让自己与飞速发展的社会脱节—这不是一个好选择。但你可能在细节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,例如它们对毕业生的态度,我们会从中看到一种转变,更重视人才、更关心一个人的求职感受—这意味着在这个企业里,人才可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资源。就在去年,我们还在质疑选择做公务员或去国企。我们的出发点在于这些机构向来都是缺少活力的地方—我们觉得活力的培养是人才成长的最根本的因素。但现在,至少从它们对人才重视的角度看,我们也可以重新琢磨一下这个判断,或重新审视一下国企的价值。
这对于我们来说,可能就意味着适时调整或修正一下对国有大企业的态度—我们未来可能要对这些企业增加一些报道力度:我们的读者正在更多地加入这些企业,而它们尤其是那些B2C企业也更多以市场化的姿态出现,而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范围。
你看,一个很小的细节可能传递很多的信息,也可能会引起我们的很多思考。同样的细节还有很多,比如对很多商科毕业生来说,到四大去工作个两三年,时间上相当于读了一个研究生,但得到的还有全面的财务知识和工作训练、大公司的经验和资历,在他们看来,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。对于相应的大公司来说,同样是一个提醒:面对这种想法,它们应该做些什么?
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,新鲜血液本身就意味着活力的引入。如果仔细看我们杂志,会发现最近有很多实习记者的文章,我还不能说他们一定代表未来,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对未知东西的关注,总是会让人看到生生不息的活力。我们杂志里最早的应届生已经工作将近三年,他们是跟我们一起成长的表现最为出色的记者。我想,现在正在实习的记者一定也会如此。
最后我想说,我很喜欢这期的封面。当你学习多年之后,你离开学校,你进入陌生的职场,但愿你在未来,每天都有进步,祝你们每个人好运。
评论